19世纪的俄国爆发了一场民粹运动。起初,它类似古代农民起义,是民众活不下去时的造反行为。然而,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下,这场农民起义演变成了社会改革运动。

  按照原本的发展轨迹,农民起义大概率会被,贵族世家依旧高高在上。但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,一部分贵族和知识分子受到感化。他们看到苦苦求存的农民,良心发现,自认为不能置身事外。于是,这群人发起行动,宣称要“走到民间去”,融入农民生活,领导农民革命,建立社会主义国家。

  他们自诩思想超脱于同阶层之人,在他们眼中,其他人是吸血鬼,而自己是革命的先驱。暂且不论他们实际做了什么,用一个网络梗来形容,就是“何不食肉糜”。他们追求的更多是情绪价值和精神超脱,把自己当成救世主,而这正是民粹的本质核心。

  民粹具有极强的排外性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,他们先标榜自己是真正人民群体的代表,且强调“真正”二字。可谁是真正的人民呢?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,谁听他们的谁就是人民,不听的就是“乌龟王八蛋”“反动派”。

  后来,这股思潮蔓延到各个阶层,小资本家、知识分子、大贵族等各路人都加入其中,民粹由此衍生出无数复杂的小团体。他们虽都崇尚农民,但实际上既不是农民,也不了解农民,根本不可能真正代表农民。他们只是想利用农民这块招牌来达成自己的目的,好一点的为民请命,期望青史留名;坏一点的则想成为多数中的少数,实现阶层跨越。

  民粹党在当时的俄国势力庞杂,其中最出名的是民意党,也就是列宁的哥哥萨沙参加的团体。民意党成员个个堪称精英,是当时有名的“”,他们最著名的行动是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。后来在试图刺杀亚历山大三世时,萨沙被抓,最终被绞死。

  萨沙死后,列宁站了出来。其实列宁并非第一个认为民粹党不靠谱的人,他认可民粹党人的勇气,但不认可他们的行为,认为他们无法从本质上推翻沙皇统治。由此延伸出了另一个流派社会。社会熟读马克思主义,将民意党无用的恐怖行为转变为有用的行动,把视线从农民转移到了工人身上,开始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。此时,列宁的行为已不能再称为民粹,而是走向了民主。

  当时的民粹,除了民意党这类激进分子外,还有一部分是被打压得自闭的群体——自由民粹。列宁针对的就是这一群体。民粹把人民整合成一个笼统的概念,但农民有贫农和富农之分,而民主则是想办法平衡各方利益诉求,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。民粹主张非黑即白,民主注重平衡对抗。

  当时的自由民粹就如同现在身边那些爱唱衰的人。打工人维权,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的;民意党则类似被称为“恶意讨薪”的群体。而列宁当时的做法是联合打工人,帮助他们维权,号召工人站起来自主维权,以威慑来淡化绝对的暴力。

  自由民粹这伙人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主,多为小资产阶级,他们也想推翻沙皇专制,迈入社会主义,但恐惧资本主义。他们就像公司部门主管,受不了上司压迫,也想追求人权,但又害怕自己地位不保,因而极力否认俄国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。工厂出现后,他们又说工人太少、没文化,必须依靠农民和农村公社。这就好比公司大量员工维权后,主管突然转变画风,说自己就是合适的代表。可主管是什么货色,大家心里都清楚,农村公社是什么情况,列宁也心知肚明,它不过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底层农民的工具,想依靠它实现社会主义,纯粹是痴人说梦。

  这伙人否认现实,满脑子幻想,还固执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,妄图坐着公社绕过资本,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,然后统治俄国,简直是思想搅屎棍。列宁指出,阶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,民粹却声称人民是一个整体,不存在阶级矛盾;列宁倡导工农联合起来反抗压迫,民粹却劝大家洗洗睡,只有自己才行,要由自己来领导。这也是列宁坚决抨击米海洛夫斯基的原因,必须彻底击垮这种抽象的意识形态。

  农民的根本需求不过是一块地、一间房,能安稳活下去,这就是他们的舒适圈。但资本无序扩张,公社拿什么和资本竞争呢?举例来说,农民种一年地的收入只相当于工人工作三个月的工资,公社如何吸引农民留在地里?此时,谁不让农民出去工作,谁试图把农民绑在地里,谁就是反动。既然公社不行,难道一定要先进入资本主义才能步入社会主义吗?不见得。列宁给出了解决方案,把农民革命纳入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,将资本纳入社会主义的管控之下,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,再以公有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。我国的发展路线就十分契合这一理念。早期河南人往全国各地跑,是因为种地不赚钱;如今各地河南人又慢慢回归本省,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,城里又卷又难赚钱。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调配的团体,就会出现出去的人不愿回来,资本大量收割无人耕种的土地,到时候想回都回不去的局面。

  资本制度本质是无序扩张,所以马克思批判它;但资本又能产生大量生产力,所以马克思又肯定它。我国的发展速度让国内外都觉得惊人,30年就走完了资本国家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,核心就在于社会主义改造。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,才能集中力量和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设施。在资本制度下想要发展,通常只有两种途径,一是对外掠夺,二是对外借债,美国的做法就很典型,韩国、泰国的下场也摆在眼前。以修高铁为例,如果要横跨五大家的私有地皮,在资本制度下,扯皮不断,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,国家可以统一调配资源。

 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被称为“马克思主义”,而不是“马恩主义”?根本在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发展做出了最为深刻的解读,这就是列宁的伟大之处。马克思为无产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,列宁则为走向这个世界开辟了道路,而我们正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。